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新飛躍意義重大,標志著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達到新的歷史高度。深刻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對于增強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進一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回顧這段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歷程,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這是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抗戰歷史的深刻總結,是擲地有聲、顛撲不破的歷史結論。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地位和偉大貢獻,在新征程上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精神文明建設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指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要堅定信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信心是推動社會變革和個人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實現奮斗目標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信心的極端重要性。僅在過去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見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多個重要場合發表重要講話,都提到了堅定信心的重要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信心再次作為一個關鍵詞多次出現,傳遞出強信心的鮮明導向。那么,信心從何而來,又何以堅定?
《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要義,其中關于新發展理念的論述貫穿始終,具有總綱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指明了新時代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發揮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湖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就是要堅持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三措并舉”,加快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自2023年在地方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重要特征、基本內涵、核心標志及其實踐要求、方法論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多篇文章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作為我國當前的重點任務,質量強國建設以質量效益為重要抓手,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質量強國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事關我國新時代發展全局,是立足當下、謀劃長遠的重要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