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建軍廣場中央。紀念塔由基座、塔體與新四軍騎馬戰士塑像三部分組成,塔體高度10.12米,代表新四軍的建軍紀念日10月12日。騎馬戰士手握韁繩,身背抗日戰爭中標志性的大刀,堅定地面向前方,象征新四軍義無反顧東進開辟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鐵軍精神。
紀念塔的正面刻有張愛萍上將題寫的“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背面西側為紀念碑文,全文如下:
光榮的新四軍,原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是中國共產黨培育和領導的一支英雄的人民部隊。這支部隊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后,由堅持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編成的。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在湖北漢口成立新四軍軍部,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毛澤東同志制定的方針,新四軍在皖南集中整編后,即由陳毅同志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挺進江南敵后,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一九四〇年,又率領第一二支隊北渡長江,贏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旋與黃克誠同志率領南下的八路軍在鹽城以南勝利會師,開辟了以鹽阜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國民黨頑固派以加緊推行反共政策作為對日妥協投降的重要步驟,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皖南事變,并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肩負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使命,堅持抗戰,反對投降,針鋒相對,莊嚴宣告: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同志為代軍長,劉少奇同志為政治委員。同年一月二十五日在鹽城正式成立新的軍部。人民群眾熱烈歡呼,敵、偽、頑軍心驚膽喪。劉少奇政委、陳毅代軍長運籌于陋室茅屋,奔走于蘆蕩沼澤,忍饑寒、沐風雪、入槍林、出彈雨,發展人民武裝,擴大統一戰線,加強民主建政,努力生產建設,創辦文教事業。廣大軍民在反“掃蕩”、反“清鄉”、反偽化、反蠶食、反摩擦的斗爭中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粉碎了頑固派的投降逆流,打擊了日、偽的囂張氣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到日寇投降為止,新四軍已由一萬多人發展到三十多萬人,作戰二萬二千多次,殲滅敵、偽、頑軍四十五萬多人,為奪取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紀念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直接領導的英雄的新四軍和革命先烈,激勵后輩,繼續長征,特于鹽城市中心建塔立碑,昭銘業績,其辭曰:
英雄鐵軍,始建漢口。賴黨締造,人民哺養。
光榮北伐,四海威揚。孤軍奮斗,羅霄山上。
風煙南國,艱苦備嘗。抗日救亡,大旗高張。
皖南奇冤,反共猖狂。重建軍部,誓縛天狼。
莽莽海疆,浩浩串場。將星云集,萬眾慨慷。
政委少奇,勛業輝煌。雄才大略,陳毅軍長。
江淮河漢,縱橫決蕩。砥柱華中,鐵壁銅墻。
旭日東升,樂奏萬方。銘文勒石,千秋共仰。
碑文介紹了新四軍重建軍部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以熱情的文字贊揚了黨領導下的新四軍部隊光榮的抗日功績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皖南奇冤神州共憤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抗爭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設于湖北漢口。新四軍組建不久即毅然挺進敵后,開辟了華中敵后戰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抗日武裝力量。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傾向增長,不斷制造軍事摩擦。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誣蔑八路軍、新四軍不服從國民黨中央政府命令,要求長江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以內撤到黃河以北地區。12月9日,蔣介石強令新四軍北移,次日又密令國民黨軍圍殲新四軍。1941年1月6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行進至安徽涇縣茂林地區時,突遭國民黨軍8萬余人優勢兵力的包圍襲擊。新四軍英勇奮戰七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余人突出重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在突圍過程中遇害。然而荒謬的是,蔣介石卻于1月17日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不屈不撓 頑強重建
中共中央在接到新四軍被圍攻的電報后,同國民黨頑固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41年1月13日,新華社向全國播報新四軍被圍的電訊。17日,周恩來深夜為《新華日報》悲憤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20日,毛澤東發表談話揭露國民黨當局的反共陰謀,抗議其襲擊新四軍、破壞統一戰線的暴行。同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由毛澤東起草的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1月23日,新四軍將領向全國發布就職通電。25日下午,以原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的新四軍新軍部在蘇北鹽城正式成立,并舉行了隆重的重建大會。劉少奇宣讀了中共中央軍委關于重建新四軍軍部和任命新四軍領導人的命令和通電。陳毅發表就職演說:我們拿革命的命令來反對反革命的命令,拿抗戰的命令打倒破壞抗戰的命令!重建后的新四軍共9萬余人,繼續在長江南北堅持抗戰。
鐵軍新生再創輝煌
新四軍重建軍部,對新四軍而言不啻為一次新生。皖南事變血的教訓讓廣大指戰員對于國民黨頑固派的本來面目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重建后的新四軍軍部,重新理順了指揮關系,恢復了紅軍時代的政治委員制度,建立健全了各項政治工作制度,正確地堅持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新四軍真正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
新四軍重建軍部,有力地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方面重建軍部、堅持抗日,一方面在政治和宣傳方面主動出擊,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獲得了全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浴火重生的新四軍在艱苦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粉碎了日、偽軍近百次大規模“掃蕩”,自身力量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華中抗日戰場的中流砥柱,被毛澤東稱為“華中人民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