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迅速開赴抗戰前線。9月25日,一一五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11月太原失守后,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上升為主要地位。八路軍根據洛川會議確定的方針,深入敵后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11月18日,聶榮臻率一一五師一部從山西五臺開赴冀西阜平,創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在華北抗戰史上打開了新的一頁”。
(一)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位于華北北部,以山西東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東為主,包括察哈爾、熱河、遼寧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分為北岳、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區,地域廣闊,戰略位置極為重要。1938年2月,毛澤東在與合眾社記者的談話中說,第八路軍現在共在四個區域中進行廣大的游擊戰,“第一個區域是平漢、平綏、正太、同蒲四鐵路中間及其以東以北的地域。這地域擁有堅決反日的1200萬民眾,都與軍隊密切結合著,這是一個極大的抗戰的堡壘。第八路軍在這里已經立穩了腳跟,雖然敵人正在加緊進攻這個區域,但要驅逐他們是不可能的,殲滅更不可能”。這里指的就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根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的戰略方針,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依靠廣大群眾,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堅持山地游擊戰爭,軍民還一起發展平原游擊戰爭。部隊同群眾結合,分散到各地摸清日軍行動規律,集中優勢兵力,出其不意地進行伏擊殲滅戰,取勝后迅速轉移,再尋戰機,不斷消滅敵人,壯大自己。1939年11月,晉察冀部隊在第一二〇師的配合下進行黃土嶺伏擊戰,殲滅日、偽軍900余人,打死日本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日本朝野對此十分懊喪。日本《朝日新聞》連續3天的通欄標題都是“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1940年8月至12月,晉察冀部隊參加了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參戰部隊39個團,另有數十萬至上百萬群眾與民兵協助部隊破路、炸橋、拔除敵偽據點。百團大戰給日軍的“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
在實戰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立起了主力兵團、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體系,依靠群眾創造出了一整套適合于人民戰爭的后勤供給補充、傷員救護、敵情偵察、通訊聯絡等工作系統,形成了人民戰爭史上的奇觀。在主力部隊的指導和幫助下,廣大民兵和自衛隊活躍在敵后廣闊的戰場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紗帳,到處擺開殺敵的戰場。人們耳熟能詳的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等戰斗形式,也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發展起來的。
麻雀戰主要在山區進行。日、偽軍進入根據地后,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民自衛武裝像麻雀一樣,時聚時散,到處打擊敵人。在平原,則展開地道戰。敵后軍民建成戶戶相通甚至村村相連、能打、能藏、能機動轉移的巨大地道網,人自為戰,村自為戰,有效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1944年曾親身參加冀中九分區皮里村地道戰的美軍觀察組成員杜倫連聲稱贊:“共產黨偉大!八路軍偉大!地道了不起!共產黨、八路軍一定勝利!”
無論山區還是平原,都普遍運用地雷戰。群眾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研制出石雷、磁雷、木雷、磚雷等各式各樣的地雷,埋在村口、路口、門庭院落,使日、偽軍防不勝防,隨時有觸雷喪命的危險。敵后軍民還把地雷埋到敵人的碉堡下,常常把出來的日、偽軍炸得血肉橫飛。在繳獲的一本日軍軍官的日記中曾記載:“地雷戰效力很大,當遇到爆炸時多數要骨折,大量流血,大半要炸死,使我將兵精神上受到威脅?!?/span>
作為敵后抗戰的最前沿,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像一把匕首插在華北敵人的心臟,牽制和抗擊了其大量兵力,對堅持華北敵后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統計,華北抗戰中,晉察冀邊區牽制和抗擊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華北日軍和二分之一左右的華北偽軍及部分偽蒙軍、偽滿軍、關東軍,與敵作戰3.2萬余次,殲滅日、偽軍35.1萬余人。到1945年,晉察冀野戰軍和地方軍發展到32萬多人,基干民兵擴大到90多萬人,形成了縱橫數千里、人口達4000萬的戰略基地。邊區還在軍事上、戰略上與晉綏、晉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緊密配合,協同作戰,直接威脅敵人的戰略后方,使日軍深陷泥潭,拖住了其西進、南進、北進的步伐。
(二)
聶榮臻曾說:“在敵后建設根據地,決不單純是一個軍事斗爭的問題,沒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斗爭相配合,根據地就不能鞏固,軍事斗爭也不能勝利。所以,我們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的同時,就及時地加強了政權和經濟、文化建設,組織各種群眾團體等等,從各方面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弊鳛榈谝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這些方面創造了極為豐富、寶貴的經驗,被中共中央譽為“最進步的模范的抗日根據地”,是“淪陷區民眾抗日斗爭的導標”。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第一次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臺山的和尚與喇嘛的代表等,共140余人,代表著邊區30余縣的廣大民眾。會議經過民主選舉,產生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晉察冀邊區政府的誕生,鞏固和擴大了邊區各黨派、階層和各民族、宗教的抗日統一戰線,也使全邊區的政權系統、政策法令得到統一,社會秩序得到穩定,邊區主力軍和人民武裝從此有了可靠的政權支撐。
1940年,按照中共中央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晉察冀邊區自下而上進行了村、區、縣、邊區各級政權的民主選舉運動,使民主制度在邊區更加完善起來。這次選舉在邊區產生了空前的民主熱潮。邊區97個縣1500萬人民都行動起來,區、縣和邊區三級選舉,一次比一次參選的人數多,平均參選人數占選民總數的81.9%,游擊區也達70%以上。婦女參選者達83.6%。這在戰事頻繁、碉堡林立的華北敵后,是一個了不起的壯舉。
“三三制”政權的建立,不僅讓群眾在政權中占了絕對優勢,也團結了抗日各階層人士,使邊區各抗日階級、階層切身感受到抗日民主政權他們也是有份的。這就在政治上團結了邊區一切抗日階層,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對促進全國政治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全國樹立了民主團結的榜樣。1940年,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在考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后興奮地說:邊區“象征著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因為邊區的各黨、各派、各階層、各抗日人士精誠團結,力求進步,所以在今天形成為一個新中國的雛形”。
與此同時,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克服敵人“封鎖”“掃蕩”和“三光”政策給邊區經濟造成的嚴重困難,晉察冀邊區政府緊密團結和依靠根據地人民,實行精兵簡政、減租減息政策,并制定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大力發展合作事業,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使邊區財政經濟在最艱苦的時期向前跨進了一大步,為抗日游擊戰爭的堅持和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正如聶榮臻所言:“廣大農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第一次得到了民主的權利,生活上又得到了初步的改善,抗戰的積極性大大高漲起來,這就是晉察冀根據地的廣大群眾能夠充分發動起來的根本原因。他們所以能夠在戰爭史上創造出種種奇跡,歷史學家應該從這里來尋找答案。”
而正是在各方面事業都獲得發展的情況下,邊區群眾積極起來擁護邊區政府,以極大的抗日熱忱踴躍參軍支前,各地都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景象。當時阜平僅有9萬人口,卻先后掀起了兩次大規模的參軍高潮,為抗日部隊輸送了2萬多兵員,組建了兩個“阜平營”編入八路軍正規部隊,有5000多阜平優秀兒女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此外還有“平山團”“靈壽營”等成建制的參軍壯舉。
在抗日游擊戰爭中,人民群眾創造了各種各樣敵人想都想不到的聯絡暗號。群眾在各個山頭和村莊之間設置各種報告敵情的聯絡信號,如“消息樹”就是當時軍民的創造。各村自衛隊、兒童團還有組織地傳遞“雞毛信”等緊急信件。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制定和實行的一系列正確政策的勝利,是中共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是獨立自主放手發動敵后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根據地和進行持久戰的思想,以及逐步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光輝思想的具體實踐和體現,為其他抗日根據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還引起了國內外各方面的關注。大后方的民主人士和國際友人,接連不斷地來晉察冀考察訪問。他們大多奇怪地問:“為什么在日軍盤踞著周圍的城市和鐵路干線,經常調集重兵‘掃蕩’,又遠離后方,得不到任何物資接濟的情況下,能在敵后建立起這樣一個面積廣闊的根據地?”聶榮臻回答說:“關鍵的問題是發動群眾。而如何才能發動群眾呢?關鍵又是實行人民民主和改善人民生活。減租減息就是當時實行的一項重要政策。這樣就使人民群眾在歷史的重壓下抬起頭來,顯示出強大的戰斗力量。國民黨在敵后也有不少部隊,由于他們不肯實行這樣的政策,所以以后一個個都垮了。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在抗日戰爭中,以阜平為代表的晉察冀廣大軍民秉承太行山的剛毅與堅強,為抗日戰爭筑起了一座堅強的堡壘,為支持民族獨立與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譜寫了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壯麗篇章。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光輝業績,作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
(三)
1948年3月,在解放戰爭的重要時刻,為了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和黨中央離開陜北,東渡黃河,于4月13日到達阜平縣城南莊,在此居住和活動了40余天。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城南莊召開,史稱“城南莊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五大書記首次聚首召開的中央會議,研究的都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會議討論和通過了經毛澤東修改的《中共中央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發出了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第一次具體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成為新中國成立的動員令。
城南莊會議在聽取粟裕匯報的基礎上,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經過認真討論研究,決定先集中優勢兵力,盡可能在長江以北多殲滅敵人主力,然后再渡長江。這就構成了后來淮海戰役的最初藍圖。城南莊會議標志著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和中國革命的成功已日益迫近。
黨中央在城南莊期間,還研究和部署了1948年的土改工作和整黨工作。在反復研究、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5月25日,中央向全黨正式發布了《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指示,具體提出了1948年秋季和冬季應依次完成的十項任務,并就完成這些任務所應遵循的原則和采取的措施作了明確的規定。
毛澤東在城南莊居住時,因敵特告密,曾遭敵機轟炸。5月18日清晨,一架敵機在天空盤旋偵察,隨后又來了一架B25轟炸機。當時毛澤東因通宵辦公,正在休息。聶榮臻跑來叫醒他,說:“主席,敵人飛機要來轟炸,請你快到防空洞去!”毛澤東非常鎮靜地坐起來,風趣地說:“不要緊,沒什么了不起!無非是投下一點鋼鐵,正好打幾把鋤頭開荒?!边@個時候,敵機越飛越低,情況萬分緊急。聶榮臻著急地說:“主席,敵人的飛機來了,你必須立刻離開這里,我要對你的安全負責?!闭f完就命令警衛人員迅速把毛澤東扶上擔架,一溜小跑奔向防空洞。剛進洞,敵機就投下炸彈,有些彈片飛進了毛澤東住的那兩間房子。經過這次險情后,聶榮臻立即將毛澤東移居到附近的花山村暫住。5月27日,毛澤東和黨中央離開花山村,當日到達平山縣西柏坡村。
中共中央在城南莊雖然只停留了短短的四十多天,但為發展和擴大革命的民主統一戰線,指導全國的土改和整黨工作,加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了緊張繁忙的工作,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