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在艱辛探索中曲折發展、在篳路藍縷中開基立業,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指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性開展各項工作,將一個備受欺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逐步受到國際社會尊重和認可的社會主義國家,“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
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創傷,舊中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破壞,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就是如何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在黨的領導下,中央人民政府通過對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實行統一管理和統一領導,恢復農業、交通、工商業,開展“三反”“五反”運動,發展壯大國營經濟,僅用半年就實現財政收支基本平衡,三年左右就基本恢復國民經濟,極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為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創造性開展了各項制度建設。在政治領域,領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兩項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構建起新中國的政治制度體系;在經濟領域,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體系與基本經濟制度等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我們黨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編制和實施規定國民經濟發展遠景目標和方向的五年規劃,由此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不斷取得突破,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奠定國際大國地位。新中國成立后,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尊嚴,使新中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站穩了腳跟。如通過與蘇聯建交,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全面封鎖和遏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在“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中,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打開新中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
回望這段艱辛探索、篳路藍縷的壯闊歷程,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既有值得我們大力堅持和發展的經驗,也有需要我們警惕和規避的教訓。
堅持把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作為黨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針對黨員隊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全黨開展整風整黨運動,從而為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但遺憾的是,黨的八大之后,由于黨內沒有很好地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沒有很好地處理黨政關系、政社關系,嚴重制約了黨的自身建設質量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引領成效。這深刻啟示我們,要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為黨更好地治國理政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堅持把正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實踐先導。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反映。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基本矛盾,并據此在黨的八大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正確判斷。但黨的八屆三中全會、八大二次會議均否定了這一正確判斷,導致之后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決策出現錯誤,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延續這一寶貴經驗,堅持把正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作為治國理政的實踐先導,并通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大力提升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堅持把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規劃是我們黨在繼承蘇聯經驗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治理方式。從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五年規劃就融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通過集中全社會的有限資金來發動與推進工業化,快速推動了國民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引導有限的社會資源在糧食統購統銷、農村合作醫療、普及初級教育等領域向弱勢群體流動,在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幾億人民的基本民生問題。這充分證明,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使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推進將黨的初心使命轉化為實際行動、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載體,需要我們大力繼承和發展。
堅持把反右防“左”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政權來之不易,鞏固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同樣不易。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受國外環境影響尤其是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國內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整風運動之機大肆攻擊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妄圖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使我們黨不得不重視反右派斗爭。但1957年后,黨內“左”的思想開始抬頭,逐漸占了上風,從而使黨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作了過分嚴重的判斷,使原本合理的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慘痛教訓。這深刻啟示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既要重視反右,更要重視防“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