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使命: 傳遞光明 溫暖生活 形象標識: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 迎接新希望 溫暖千萬家 “打開的門”既表達京能集團作為首都能源的保障之門、守護之門;也象征我們通往世界,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的開放之門、合作之門。 星光代表希望,通過融合改革創新,京能集團必定會成為全球能源服務的新星。 六邊形具有穩定性,蜂巢形狀展現聚合力,讓動與靜、方與圓渾然一體;橙、藍色系凸顯沖擊力,讓陽光溫暖、海納百川完美融合。
4月25日清晨8點,京能集團所屬京能電力康巴什熱電廠房內,設備管理部鍋爐室主任龐龍如往常一樣,手持電筒穿梭在設備間,目光專注地核查每一項運行參數。一旦發現缺陷或異常,便迅速填報缺陷單,并通知相關人員進場處理——這樣的設備點檢工作,龐龍已堅持了十余年,早已成為他刻進骨子里的習慣。
就在一天前,龐龍剛剛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的崇高榮譽。領獎臺上,他目光堅定,自信滿滿;走下領獎臺,他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
十余年的鍋爐設備檢修生涯,鍛造出龐龍堅毅果敢的品格。作為團隊里的“鐵爐郎中”,他勤于思考、敢于創新,先后承擔了公司靈活性改造、節能減排等一系列重大攻堅任務,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17年,為提高燃料利用率,公司決定摻燒含水量較大的煤泥。然而,如何提高煤泥摻燒比例并解決原煤倉堵煤問題,成為擺在龐龍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車間里,龐龍帶領專業人員一邊清理堵煤,一邊分析研究堵煤位置及特點。為了徹底摸清煤泥在原煤倉落煤管粘壁的特性,他反復鉆研設備說明書,分析原煤倉內部結構和落煤方式。通過模擬煤泥粘壁過程及粘壁最大厚度,龐龍發現,傳統單一的清堵方式難以應對煤泥復雜的粘壁情況。于是,他創新性地將兩種清堵設備組合,提出“原煤倉雙臺煤泥刮刀清堵裝置”的方案。這一設計不僅解決了堵塞問題,還確保了煤泥在摻燒過程中的均勻穩定輸送。
2019年,雙臺煤泥刮刀360°清堵裝置正式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困擾公司多年的堵煤難題,也突破了燃煤電廠高水分煤泥摻燒的技術壁壘。此技術憑借其卓越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先后榮獲京能電力“合理化建議金點子”及“京能百創職工自主創新成果二等獎”。
龐龍參與編寫的《拓寬中速磨煤機煤種適應性技術應用與研究》,更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中摘得桂冠,在助力康巴什熱電煤泥摻燒量逐年提升、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火電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節能樣板。
同年,康巴什熱電又面臨新的挑戰:因摻燒煤泥導致磨煤機出口溫度低至52℃,干燥出力嚴重不足,且原有的一次風機設計在5臺磨煤機同時運行時余量不足,限制了機組負荷。
面對這一技術瓶頸,龐龍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大膽提出“汽輪機利用三段抽汽提高磨煤機干燥出力及解決#3高壓加熱器進汽超溫泄漏”聯合應用技術。該方案既化解了磨煤機干燥難題,又解決了高壓加熱器頻繁泄漏的問題?;诖思夹g編寫的《研制磨煤機入口熱一次風加熱裝置》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評選中再獲一等獎。
2022年,龐龍擔任設備管理部鍋爐室主任。為進一步降低公司供電煤耗,他帶領團隊實施“煙氣余熱梯級利用耦合疏水回收”重大科技項目,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國內首次將煙氣余熱與吹灰疏水系統深度耦合、首創引風機出口余熱多級利用模式,建立系統化疏水余熱回收體系、研發國內首套“煙氣余熱和吹灰疏水結伴而行”技術體系。
該項目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855萬元、節水2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萬余噸、降低供電煤耗4.8g/kWh??蛋褪矡犭妰膳_機組也因此成為國內煙氣余熱回收利用的標桿。
2024年,龐龍以煙氣余熱利用為課題編寫的創新成果,在中國水利電力行業質量技術創新成果交流活動中榮獲二等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龐龍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先鋒,更是團隊成長的引路人。他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和豐富經驗,為徒弟們量身定制個性化培養計劃,通過現場實操演示、理論知識講解、項目實戰指導等多種方式,將技術訣竅與工作方法傳授給班組人員。
針對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他總是耐心分析、悉心指導,鼓勵大家大膽創新嘗試,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創新成果豐碩:先后申請及授權5項發明專利,授權11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科技論文27篇,申請軟著2篇。
“成績鐫刻過往,奮斗永不止步。”十余載光陰,龐龍用躬身實踐詮釋著工匠精神,將科技創新化作破解能源難題的利刃。在“雙碳”目標的征程上,這位穿梭于鋼鐵管道間的“健康衛士”,始終以創新為引擎,為能源設備精準把脈、對癥施治,用科技良方守護企業發展的綠色脈搏,續寫著新時代“鐵爐郎中”的匠心傳奇。